TONYLEUNG.INFO
Discuss Tony Leung with fellow fans!
 
Welcome to the Discussion Board

 FAQFAQ   SearchSearch   MemberlistMemberlist    ProfileProfile    Log inLog in   RegisterRegister 
  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 Log in to check your private messages   
Click here to go to Archival Tony Board (2003-2012)

Tony & Ang Lee (in Chinese)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www.tonyleung.info Forum Index -> Tony Leung Articles
View previous topic :: View next topic  
Author Message
Sandy
Site Admin


Joined: 19 Dec 2002
Posts: 1424

PostPosted: Fri Apr 08, 2016 1:32 am    Post subject: Tony & Ang Lee (in Chinese) Reply with quote

李安的眼淚背後······
作者:馬岳琳 2011-04-13 天下雜誌382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404



「色,戒」在台創下亮眼票房,李安在中秋節流下的淚,交雜了他一路創作的種種複雜心情...

電影「色,戒」的最大賣點,不是演員、情慾戲或原作者張愛玲,而是導演李安本身。

一點一滴的累積、蟄伏、跳越,再經過了「臥虎藏龍」和「斷背山」,李安的手裡有了青冥劍,身後有了大靠山,進可攻、退可守,讓他決定轉身回頭再拍華語片,而且是一個他口中「離經叛道」的故事。

「色,戒」離經叛道嗎?放在現今的時空下來檢視,一點也不。觀眾被演員的投入、劇本的張力、情境的再現,帶入一個充滿想像的環境裡,許多人從戲院出來後有點愣住的味道,有話想說卻又覺得需要沈澱,只能吶吶吐出兩個字,「人性」。這情況還是李安自己形容得貼切,「我希望他們被打動,卻也不知道是什麼打動了他們。」

李安不知道嗎?或許,但他很清楚為什麼在這個全世界劇本、演員可以隨自己挑的時刻,卻要堅持拍「色,戒」。為何堅持拍「色,戒」?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非常不離經叛道。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是李安知名的「父親三部曲」,他在「飲食男女」中讓「父親」這個角色找回了青春活力,也等於是把「父親」這個形象送走了。

但到了「綠巨人浩克」,父親的形象不但回來,父子關係還緊張到要用爆炸毀滅的方式來解決。李安曾說,他是在拍完這部片後,才明白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是如此巨大。

「綠巨人浩克」曾讓李安一度心力交瘁、萌生退意,但父親鼓勵他,要帶著沮喪往前衝,「他這輩子只鼓勵我這一次,所以我終究拍了『斷背山』。」李安在去年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曾如此表示。

「斷背山」讓李安達到前所未有的事業高峰,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父親卻在這之前乍然過世。然而,父親帶給李安的影響,只有轉化、沒有停止,隨著年紀增長,李安甚至開始承襲父親的形象。

「他教我們唱歌、給我們說戲,我們都叫他『校長』,」「色,戒」演員王力宏帶著欽佩又景仰的眼光對媒體形容李安,沒有人不知道李安的父親李昇當過台南一中校長。

父親不但給了李安最傳統的中華文化教養,也給了他「異鄉人」的身分。李安在《十年一覺電影夢》書中就說,自己一輩子都是「外人」,因為在台灣是外省人,到美國是外國人,回大陸叫台胞,「這裡面有台灣情、中國結和美國夢,但都沒有落實,」反而在電影的想像世界裡,得以覓得暫時安身之地。

用自己的方式向父執輩致意

義大利導演費里尼曾說,「夢是唯一的現實。」溫厚儒雅的李安,電影夢卻是他最強勢的依靠。他挑上最冰雪聰明的作家用三十年時間來明白某些道理、一再修改的作品,精簡的文字骨幹剛好成了注入李氏血肉的絕佳文本。當李安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裡發言,所有的人都只有聽故事的份。

提到「色,戒」的拍攝過程,李安總是說,梁朝偉用的桌子要找父親那輩人在用的桌子,梁朝偉走路的樣子要像父親那輩人走路的樣子。一位台灣張學專家解讀,李安沒有說的是,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向他的父執輩致意,無論父親那一代人的歷史、家國、認同是否即將灰飛煙滅。

當然,商業電影的經濟結構不會落於政治結構之下,「色,戒」依然有著全球市場的共通元素:慾望、人性、情愛、暗殺,還有上海熱。「這正是李安最高明的地方,總是能夠跨界,」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副教授林文淇指出。

李安曾說,「每拍一部片,我都是在學習manage(處理)自己。」李慕白交不出青冥劍,王佳芝捨不下易先生,而李安,不免在他的第十部電影,仍舊要處理他的中國情懷。即使這個情懷,在他的故鄉台灣,似乎那麼政治不正確,但電影藝術畢竟超越了政治,終究獲得家鄉觀眾和市場的肯定。

大導演在中秋節那天流的淚,為的應該是這樁。


Last edited by Sandy on Tue Apr 12, 2016 12:21 am;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andy
Site Admin


Joined: 19 Dec 2002
Posts: 1424

PostPosted: Fri Apr 08, 2016 1:33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張愛玲的色戒 色易戒 情難防
作者:曾偉禎 2011-04-13 天下雜誌381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444

人生總在Off之後,體會On的氣定神閒時尚總會過去,風格歷久彌新歡迎你來到Off學,與我們一起尋找不隨波逐流的堅持

有色,有戒

色易戒,情難防。但更難的是,對抗生之悲涼。

李安將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添了血肉,還安上靈魂。他把大時代裡難免陳腔的情節,用他磨戲的功力,使角色充滿整部電影,拍出令人椎心的情調。

媚俗的媒體報導,大談特談關於裸露情色的場面,然而,性卻是整個劇情中必要的元素。李安把沒有歡愉的性,拍到骨子裡頭去,再拍出情份來;他用極緊的鏡框,框架或分割著這兩個男女的身體,也把觀眾框進去他們的靈肉苦痛中。李安謹慎地將性的場面拍得赤裸,卻非低品味的情慾賣弄,那幾場筋疲力竭的性愛,在在是表現王佳芝與易先生在那樣的時代裡,同樣在尋找著「活著」的滋味的必要手段。

在幾乎令人喘不過氣來的張力下,李安織出更大的人性網絡來;原來不論是漢奸走狗或愛國青年,在政局的混亂中,在雙方特務的詭譎爭鬥中,天真的知青們,不管怎樣忠貞,或特務頭子,不管如何狡猾,在骨子裡,他們都也只是大時代裡,終究要失去依怙的靈魂。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andy
Site Admin


Joined: 19 Dec 2002
Posts: 1424

PostPosted: Fri Apr 08, 2016 1:34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李安v.s.龍應台精采對談:第一次被老師打耳光,好像世界末日
作者:何碧娟 2011-04-28 Web Only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598



「讀小學時第一次被打,好像世界末日來臨,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對待,回家一直哭,打完還要謝謝老師,」奧斯卡導演李安在國外談到求學經歷與身分地位時,才發覺他拍的那些電影,原來都是可以被解釋。

李安在一場與作家龍應台的對談演講:「這一路走來的我──從台南的泥土談起」中,暢談父子之間的情感張力,以及投射到電影中的深愛與懷念。以下是李安本人精采的分享:

從花蓮到台南,一個世界兩樣情

在花蓮的生活很單純,泥土性很強,那是一個典型的國民黨軍公教環境,接受美式自由開放的實驗教育。一直到了台南,才有「外省小孩」的自覺。十歲搬到台南,老師、校長都講台灣話,當時對於日本式教育有極大恐懼,尤其害怕數學。雖然在那個環境下嚴重不適應,但也提供了建立良好紀律、道德標準、社會意識的機會。

台南跟花蓮的情感差很多,主要跟升學有關。除了不適應環境之外,父親就是自己的校長,在學校就是躲父親,遠遠看到就繞路走,遇到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

到台南上課第二天,數學考不好就打耳光,打完還要謝謝老師。第一次被打好像世界末日,回家一直哭,沒有受過這樣的對待。這是第一次文化衝擊。在國外說到這些童年往事,才發現自己難怪拍這些電影,原來一切都可以被解釋。

父親給長子的期待與壓力

在中國宗族系統,大大小小事情都靠長子作主,對於公平正義有觀念,對家庭負責。父親過世時,我把兒子叫過來,要兒子看著怎麼做。拍片時,家事瑣事什麼都不用煩,但是那時卻是什麼事都要作主。然後跟兒子說:「如果以後自己死了,李家就靠你作主了。」

就算在成長過程中有壓抑反抗的時候,我還是把這樣的觀念交給自己的兒子。父親對我來說,就像來台的國民黨,權力其實在流失,但大家都在極力保留他的顏面。看起來很矛盾,但實際上很合理。年輕人一方面追求自由、反抗壓抑,但紀律也帶來安全感,讓人生有立足點,不至於飄忽不定。對於父子、禮教的恐懼與深愛是混在一起的,這是在拍片以後一點一點才看清楚。

以往拍攝電影作品中的「父親」角色,蘊含了文化與政治秩序、心理秩序的意義。人與人的關係要有信賴親切感,不是靠革命就能一夕推翻。滋養不容易,電影怎麼亂怎麼拍,而且是越亂越好看,然而生活卻是靠傳統禮教穩定發展維持,紀律在這個時候珍貴無比。

激情過後,衝突與反叛,然後呢?

唸藝專,是人生第一個大解放。電影《畢業生》給我的衝擊很大。人是不是可以不照著社會規則遊戲?原來電影可以做除了娛樂以外的東西。柏格曼也是影響我很深的導演。一個人怎麼可以用那麼美的方式問上帝在哪裡?那是我第一次的純真喪失。

到美國後,又一次撞擊。第一次讀到左派的書,對性與政治的震撼,讓長久以來的好壞認知被顛覆。之後好多年都比較喜歡反叛的電影,共產思想、批鬥中產階級、用衝擊性手法表現原罪慾望……什麼都看。

但是衝突與反叛以後呢?我嘗試在每部電影探討人生的過程,事情不要講絕,推翻可能更壞。就像書法的「三折法」一樣,最後還要勾一筆回來,才夠圓潤,有些事情很有道理,完全破絕又怎樣?要留給人回想的餘地。

雖然表現「死亡」、「永恆不變」的絕對值是藝術家的嚮往,但再怎麼決裂的東西,結局留一手,秉持中庸之道,作品才豐潤,不能光追求最大的戲劇效果,總要有情感流露。強大到某種程度,觀眾會麻痺,所以要保留彈性敏感。對死的追求是很浪漫的想像,但要有人情味。

談導演之路:現在正是亞洲導演的時刻

剛開始拍片時是快樂的,拍到一半發現電影本身比人還強勢,期待大挑戰也大,會心慌、會孤獨、會懷疑自己,一切都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在《臥虎藏龍》、《浩克》之後萌生退休念頭,卻在父親鼓勵之下,拍出了《斷背山》。片子一發精神就來,又拼了半條命拍《色戒》,而最新作品《胡士托風波》充滿純真,開心無比,原來電影除了傷神可以補人。

重現胡士托音樂節,一點也沒有「文化跨越」的困擾。沒做覺得不可思議,做了就只是拍電影。文化就是可以跨越,因為那是人性共通,很自然不困難。好萊塢是個大熔爐,不是所有好導演都是美國人,還有許多歐洲導演也是這樣走過來,現在正是亞洲導演的時刻。

作為一個電影導演,我自認資質不好,但可以如此幸運有這樣的好成績,我覺得自己有任務把電影帶給世界,我的身體是心甘情願給電影用,擔任歷史洪流中的媒體角色。偉大的導演不能沒有思想、感情、技術、運氣,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個性,不是才氣。鍥而不捨的決心熱情,也是最大的吸引力。


Last edited by Sandy on Tue Apr 12, 2016 12:20 am;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andy
Site Admin


Joined: 19 Dec 2002
Posts: 1424

PostPosted: Fri Apr 08, 2016 1:41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李安和他的新片作者 背後都是愛的故事
作者:時報出版 2015-04-30 時報出版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412



導演李安四月宣佈開拍新片,卻不是他籌備多時的拳擊題材。而是3D新片《半場無戰事》。原作是一名不見經傳的房地產律師班‧方登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李安和方登,一樣都是大器晚成,一樣都曾經靠太太支撐,長時間在家苦熬,等待機會,這或許也是李安會被方登的書吸引的重要原因。

《半場無戰事》,寫的是伊克克戰爭裡,19歲美國大兵比利一場殘酷的成年禮。這本書的作者方登,知名作家葛拉威爾在《大開眼界》一書,描述他是「像塞尚一樣豐富、複雜與矛盾的人,需要長期醞釀才能大放光芒。」

李安將以每秒120個畫面進行拍攝,是一般3D影片48個畫面多了將近三倍,勢必成為影史上最清晰的3D大片,而包括馮迪索、克莉絲汀史都華、史提夫馬丁等知名演員陸續加入,更讓此片備受矚目。

許多人好奇,為什麼李安放棄籌備多時的拳擊題材,選擇小說家方登(Ben Fountain)的首部長篇小說?

這本書被英國BBC評選為本世紀最棒的十二本小說之一,描述19歲的大兵比利,在伊拉克一場激烈戰役中生還,畫面恰巧被隨軍的福斯新聞捕捉,他也一夕間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回本土展開兩周的虛偽榮耀之旅。作者方登帶著讀者透過純真少年比利的雙眼,面對比戰場還恐怖的真實世界:愛國主義如何操弄、媒體、民意和商業機制如何集體催眠,同時對比軍人內心最真實的恐懼與迷惘。李安曾讓純真少年PI在大海中開展奇幻冒險,這一次,他讓少年比利經歷一場最殘酷的成年禮。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半場無戰事》

比利看著自己的同胞,先不管這些人年紀多大、社會地位如何,他實在很難不把他們當小孩。這些人既囂張又驕傲又自信,完全是自我感覺過分良好的聰明小孩,你要跟他們講戰爭變成純粹的罪孽那套,講再多他們也不會開竅。他可憐他們、蔑視他們、愛他們、恨他們,這些孩子啊。男生、女生;幼兒、寶寶。美國人就是個非得離鄉背井才能長大的小孩,有時還會連帶賠上小命。

比利對自己說。還有什麼比現在更好的機會?他需要,需要問麥少校可能會知道的事,關於死亡、悲痛、靈魂的宿命,他需要知識,他需要指引。或者最起碼,他想知道該怎麼討論這些話題,同時又不會貶損這些事的意義?有人問比利會不會禱告?信不信教?有沒有「得救」?是不是「基督徒」?比利的答案總是肯定的,一來這樣皆大歡喜,二來他自己也覺得算是實話,儘管實情跟問話的人想的絕對是兩回事。他真正想說的是,他確實身體力行,就算不曾徹底發揚博大精深的基督教義,至少他肯定親身實踐教義的精髓。奧祕、敬畏,那巨大無邊的悲痛與哀傷。噢,我的同胞啊。施洛姆死去的那一瞬間,他感到施洛姆的靈魂脫離身體,像高壓電線突然斷了一樣,「轟」一聲,所有線路全滅,僅留一縷輕煙,而比利則像被重量級拳王狠狠修理過,而那拳王自然很清楚怎麼修理他。就說像是某種腦震盪吧,他有時覺得耳朵裡還在嗡嗡作響。

靈魂是實在、具體的東西,比利現在知道了。他整整兩週在這了不起的國家巡迴旅行,深信自己遲早會遇見哪位能解釋他際遇的人,或至少是能把這段際遇拆解開來,好好分析的人。後來瑞克牧師出現了,比利曾因一時脆弱對他傾訴過,結果才知道牧師原來是個自吹自擂的討厭鬼。戴姆又太接近問題的核心了,再說比利需要的是穩重成熟的大人。他一度以為亞伯特可以扮演這個角色,畢竟亞伯特見多識廣,學歷又高,好像懂得很多,口才好得可以讓太陽自動西沉又東升,不過比利最近卻覺得這希望也落空了。倒不是說亞伯特沒有同情心(不過有時他打量你的眼神,活像想把你當漢堡一口咬下),問題是他看什麼好像都帶著諷刺的扭曲,連看自己也不例外。亞伯特自認睿智,或許人性如此,但這內化了的世故,卻正是比利無法仰仗他的原因。

於是麥少校成了最佳人選。人面獅身、行屍走肉、沉默寡言、不上廁所的麥少校,人大約四成時間在而心只有六成在的那個麥少校。正因如此,消沉到極點的比利才會陪麥少校一路走到穿堂。他想知道在拉馬拉那天到底怎麼回事?麥少校那天是不是死了許多弟兄?痛失好友?他是否眼睜睜看他們斷氣?比利好想找個人說說話,以心交心,男人對男人,戰士對戰士,他渴望聽到不假修飾而非說不可的智慧結晶,卻實在很不擅長和長官聊天,要破解麥少校的放空模式,挖出那底下的私密真心話,更是難上加難。他該怎麼打破兩人之間的沉默?呦,少校你看,有現壓的桶裝海尼根耶!走著走著,賈許帶他們轉入一條岔路,通往有「非請勿入」標示的手扶梯,這時比利心知他已經錯過向麥上校開口的機會。扶梯口有兩名大塊頭,穿大衣打領帶,但看來頗遜的保全人員,瞟了各人的證件一眼,揮揮手讓他們過去。「老兄,這是通往天堂的階梯哪!」賽克斯在手扶梯一路往上的當兒樂得大喊,彷彿自己剛說了什麼警世箴言。比利刻意站得比麥少校低一階,心想這下子什麼也不用說了。他沒那個膽,也不會打嘴砲,再說麥少校整個人魂不守舍,有些話題還是別大聲討論的好。死亡、悲痛、靈魂的宿命,這種事還是在清醒理性的時候談吧,你來我往地對吼,不可能談得出什麼東西來。

因此比利什麼也沒說,少校反正也不會注意到。大夥兒步出手扶梯,來到所謂的「藍星樓層」,賈許繼續帶大家走向標示「非請勿入──僅限體育場俱樂部人員搭乘」的電梯,對著某個小機關刷了卡,大夥兒走進電梯準備上樓。裡面除了他們,還有兩對精心打扮的男女,年紀大得可以當B班隨便哪個人的爸媽,不過這些人顯然砸過大錢,模樣年輕了十歲。反正誰也不認識誰。電梯門一關,裡面充斥著女用香水味,刺鼻的檸檬麝香,檸檬樹集體發情不過如此。電梯哐啷哐啷往上升的當兒,比利的肚子也一陣咕嚕,一個驚天動地的屁蓄勢待發。他使勁全力緊緊憋住。就在這個當兒,一股幾乎察覺不到的震顫傳遍B班每個人,不多久,又有幾人表情僵直起來,不斷換腳站,拳頭握緊了又打開。噢上帝啊,求求您,不要在這裡,別選這時候啊。大夥兒咬緊牙關,直瞪著前方。真邪門了,為什麼密閉空間老是會讓阿兵哥的腸道加速蠕動?

戴姆不愧是天生將領,立時開口,嚴峻異常。「各位。」他頓了一下,才說:「誰敢就給我試試看。」


Last edited by Sandy on Wed Apr 13, 2016 12:44 am; edited 1 time in total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andy
Site Admin


Joined: 19 Dec 2002
Posts: 1424

PostPosted: Wed Apr 13, 2016 12:44 am    Post subject: Reply with quote

每個角色都有我自己!李安:「李慕白,就是我的中年危機」
by 時報文化 2016/03/16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0129?type=interest&interest=12&ref=wi-interest

李安是華人電影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驕傲。每一步,都踏得不容易,他真誠地說,世界上只有一件他能做的事,就是拍電影。從《喜宴》到《斷背山》,一步步逐出自己的電影路,也踏出了這個時代的故事。一起看看李安最深刻的內心告白,所有故事的精彩,都來自他的誠實。(推薦你看:用最謙卑的姿態拍電影!李安:真誠面對自己的脆弱,才有動人作品)

二○○五年,李安的新作《斷背山》剛剛得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我們飛到紐約採訪他,那年他五十二歲,四大國際影展已得了三大,人生在最高峰上。他是少見的坦然的人,願意把內心深層的東西打開來給人看,談到自己拍《臥虎藏龍》時發生了中年危機,又說到年輕時對自己性向的不確定…,也許唯有如此,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採訪結束,我們在飯店門口送他上車看他離去。負責幫人開車門的非裔大哥,很興奮地過來問我:「那是電影導演李安嗎?」我說是啊,他很開心自己剛剛幫他開了車門。我感到一陣莫名的虛榮。

得到的和失落的 李安

李安看來有些疲憊,黑髮裡摻雜著許多白髮,一個在人生頂峰的人,此時坐在紐約市中心一家飯店高樓上的咖啡廳,背景是大片透明玻璃窗,窗外是繁華的時代廣場,各色霓虹廣告在白日的天空中閃爍著,更映照出他那種好像是骨頭裡滲出來的疲憊。雖然說話間也時常呵呵笑著,但連那笑也有淡淡的滄桑。

所以,他最近得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是一部小品,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因為他想休息。他說:「拍完《綠巨人浩克》,這部就拍小的,大的不敢拍了。」

他的個性太緊繃、力求完美,每拍一部,身體就出現一些毛病,二○○○年做《臥虎藏龍》後製剪接時,已經是躺著剪了。但他又拍了工程浩大的《綠巨人浩克》,那次做完,他幾乎想放棄電影。(同場加映:活著就為了拍電影!三位創下電影里程碑的國際女導演)

「就是累了,覺得身體跟精神都到頭了,還有好多東西想拍,就是力不從心。片子和我的想像力,都比我大得多。拍片時,自然會比較堅強,可是拍完一放鬆,就會做惡夢,身體系統感覺不對勁,好像不能再做了。休息一下好像也過不來,愈休息愈沮喪,不知要幹嘛,好像麥克泰森(Mike Tyson)沒拳打時不知要幹嘛,只有去犯罪,」 他笑。

所以他選了著名的西部文學作家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的三十頁短篇小說〈斷背山〉。「我這次真的也不敢堅持什麼,時間不夠,就不堅持那個複雜鏡頭,拍簡單一點。剪接時,也不像以前整天到城裡去,現在就在家附近租剪接室,還可以管管小孩、煮飯、游泳、看球賽,這是以前沒有過的。可能因為這樣,大家覺得這個片子特別好,不用力,反而感覺自然,效果比我想像的好得多。」

之前他耗費心神拍的《綠巨人浩克》,票房和評論都不如預期,那時,總覺得拍電影並非正途的父親,卻鼓勵他繼續拍下去,後來才有了《斷背山》。只是他剛籌拍時,父親卻突然心肌梗塞去世了。

李安戴了一支假名牌錶,原先朋友送給他的是真錶,後來壞了,他就買支假的, 又因喜歡這樣式,便買支真的送給父親。他伸手給我們看:「八塊錢。」其實真假很難辨認,真的送給父親,假的留給自己,憑的是良心,還不只是孝心。李安受父親影響很深,每部電影都有父親的影子。

「我跟他說我不想拍片了,他說這樣你會很沮喪,那時我還不到五十歲。知子莫若父,人生他也經歷過,他知道我不拍片,日子會很難過。」 李安的父親李升從大陸來台,一九五四年生下長子李安,李安遂成了李家希望的寄託。李升後來當台南一中校長,李安也念同校,但成績普通,大學二次落榜,後來念國立藝專,做父親的很沒面子。

「我高中時想當導演,但一直不敢當真,我的成長環境讓我覺得,一進影劇圈就會變壞。但我很喜歡演戲,排戲都不敢跟我爸講,只說我去補英文準備出國念書,我在補習班繳錢繳了很多年,可是沒去幾堂,哈哈,我爸都不曉得。」

李安讀高中時,有一事困擾很深,他覺得自己缺乏男子氣概。他念男校,直到去台北讀藝專才真正與女孩子相處,他的陰柔氣質,很吸引女孩們找他傾訴感情故事, 「我真的很不耐煩,我幹嘛要聽這些?她要交男朋友,跟我又沒關係。」

「那時我爸到台北出差住教師會館,都會多要一個床位,我們晚上會聊天。我就在那種時機問他,因為他很有男子氣概。可是他也沒答案,就要我好好讀書,呵呵, 講了跟沒講一樣。因為對他來講這不是困擾,那一代的父母也不會花心思,他覺得你書讀好,將來事業有成,就會有太太嘛,急什麼?但對我來講,我活在那個節骨眼上, 很需要答案,可是他沒有給我滿足。他也不曉得,其實真正會吸引我的女孩子,可能是那種比較強的。」

「我後來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這點。我那時覺得我人這麼 nice,應該是更 nice 的人我才會喜歡,可是不是,所以很困擾。」

後來他去美國伊利諾大學念戲劇系,之後念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然後結婚生子。李安曾說,他喜歡強悍聰明獨立堅貞的女性,那就是他太太林惠嘉的性格,後來李安失業六年,是靠太太撐了下來。

「我念書時沒想到會留在美國做電影,但畢業作得了獎,反應很好,經紀人跟我說誰誰找我,或有人看了說:『我們來拍片。』就很有希望,這個不成那個又起來, 希望跟失望交互運作。所以我那時決定留在美國,並不是空的,而是有很多承諾。」

希望與失望交替的六年中,他不肯找工作,怕如果做了就是一輩子,再無拍片機會。這期間,他也偶爾去幫忙拍片、看器材、當劇務,但都不靈光。有次他去做兩天的劇務打雜,做得很笨拙,大家看他去擋圍觀的人群,就開始笑。人群裡一個非裔女人還凶他:「敢擋?我找人揍你!」他連忙走開,後來只能去搬東西。「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 (推薦閱讀:《迴光奏鳴曲》導演 錢翔:「越過青春線,讓生命更張揚的衝撞。」)

低潮時,他開始胡思亂想:「要不然就是老天爺在開我玩笑,我只是來傳宗接代的,說不定我兒子是個天才。」太太從沒要他去找賺錢的工作,這一點,他十分感激。「我身上有一種懶筋,如果我在想一個東西時,我沒辦法去工作,講起來很沒出息,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發呆,也沒想到多好的idea,六年就這樣過去,整個人像垮了一樣。可是想到一個東西跟人家很不一樣時,也會有自信心。若沒有這股自信,我就去找比較務實的事情做了。我對我的天分是有一些自信的,可是人家會不會看到、我會不會有作為,我沒自信。」

就在最谷底時,機會來了。他的劇本《推手》和《喜宴》在台灣得了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中影先拍《推手》,一九九一年得金馬獎,九三年《喜宴》又得了柏林影展金熊獎,李安的國際導演新人生就此展開,之後的作品一路得獎不斷。

回頭再看那低潮的六年,李安說:「經過那六年,大家比較尊敬我,因為我是苦出來的。也因為年紀增長,對電影的瞭解也比較成形。如果我三十歲前拍電影,一定是有天分,但對世界、對人生的瞭解非常有限。如果畢業第二年就有片子拍,成績可能不會比現在好。」

李安連拍三部國片,之後拍《理性與感性》,是他首部西片。他赤手空拳到英國, 跟大明星艾瑪湯普森、休葛蘭等人合作。李安是片商洽談的第十四位導演,最後,他們選了一個可以帶來不同觀點的人。

這些演員都有很強的學經歷和自主性,時時挑戰這個華人導演。「我就是硬著頭皮做,怕也沒用。人家問你怎麼辦時,你還是要跟人家講。我確實是有想法的,只看他信不信我那一套。那時我的權威還是會非常被挑戰的,上從製片,中到明星,下到工人,都有挑戰,有時真有過不去的感覺,所以很難受,自尊心受打擊,拍到一半之後才慢慢好了。」

他是這樣一點一點為自己掙來導演的尊嚴,他後來想,「執導西片時,反而讓我第一次自覺到自己是東方導演。雖然在細節和血肉上,我要儘量模仿學習西方,做到標準,但在眼光與情感表達時,我開始比較自覺,如果又和西方一樣,不但拚不過, 也無新意,要能夠取勝,就得發揮我們的長處。」

這層體會,使得他後來不斷進步。雖然他覺得自己在美國社會裡,過得跟紐約Flushing(法拉盛,華人聚集地)的台灣人沒什麼不同:去那兒吃中國館子、在中國超市買菜、在家說國語、往來的親友以老中居多、看《世界日報》(聯合報美洲版) 的頻率也遠比《紐約時報》高得多……。(延伸閱讀:我在美國,做更美的台灣夢)

李安的助理李良山說,其實現在已不是李安融不融入美國社會,而是美國社會想跟他合作、想知道他的觀點,因為有太多影劇界重量級人士帶劇本來找他合作。幫李安做事的人,常常必須幫他委婉擋下這些索求。

有空時,李安很願意自己看看那些劇本,譬如《斷背山》,劇本多年前就寫好, 但一直沒人要拍。李安看了覺得有意思:「它最吸引我的是裡面講:『我們現在剩下的只有 Brokeback Mountain(斷背山)了。』看到這裡我就很想做。我覺得人總要抓住一個事情,感情才能夠寄託,斷背山對我來講,就是這個。我沒正面拍過愛情片, 斷背山是個奇怪題材的愛情片,可是它在西部片裡本來就該存在,卻從來沒人拍過。大概就是需要一個不識相的外國人去拍出來。」

說起李安似乎常常做這樣的事,他笑:「有個影評說我很善於拆穿美國神話。我不願這樣想,因為這樣好像很冒犯人家。不過有時人家講,我是拿一個題材然後把它 twist(扭轉),我覺得我不是 twist,而是還原。因為現實生活裡它本來就是非常真實的故事,只是在西部片裡卻變成一個相反的素材,相反它又相成,大家會想看,我也很想拍,因為它既新奇,又有很根本的東西。」

「還有一點是我幾乎拍完才意識到,它也是整個故事裡最有力的一件事,跟 missing(失落)有關。它不是一場你可以去強調、把它拍出來的戲,而是你拍所有的東西去強調那個不存在的一場戲。就是他們的愛情戲。他們的愛情是 missing 的, 你經過人生,然後發覺這是愛情時,其實你已經miss 掉了,那是一種很悵然的感覺。不管用愛情或別的講,人生到了某種年紀,都會被那種感覺印證。」

李安的九部作品中,有兩部是同性戀題材(《喜宴》和《斷背山》),他說:「《喜宴》對同性戀碰得不那麼多,我真正檢驗的是那五個角色對事情的反應。這次我比較進入同性戀的核心,因為它講愛情、講性。同性戀我覺得有意思的,除了它阻礙很大、剝除阻礙後,你見到的是很純的愛情。還有,就是做為一個(異性戀)男性,同性戀對我們來說,是既害怕又想瞭解,又不願去面對的東西,它的私密感、微妙性、扭曲性,讓它很有意思,我會對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更有興趣,因為它更有感覺,你去探討它會不舒服,會更有吸引力。」 (你會喜歡:【電影大人物】札維耶多藍:你可以定義我,不能定義我的電影)

其實每一部電影的主角都是他自己。好比他拍《臥虎藏龍》時,就把男主角李慕白當作他中年危機的代言人。只是他那時已經很成功,危機是什麼?「典型的危機是你身體走下坡,知道人生不是一直往前衝的,你會想還有什麼沒做?對人生有很多檢討、需求,對很多東西的貪欲,也會浮現出來。年輕時一心想拍片,心情不複雜,精力用不完,但拍到《臥虎藏龍》時,開始嘗到中年危機的滋味。」

後來怎麼解決?他苦笑:「主角都死掉了,悲劇結局,所以無所謂解決,只有抒發。就像颱風一樣,過去了,收拾一下,天又晴了,一直到《斷背山》拍到上路以後,才慢慢悄悄地走了。」他笑。

李安站在時代廣場讓我們拍照,他背的書包,是類似台灣書包大王的那種五十年代高中生背的。他說,他念紐約大學時開始用,壞了再買一樣的。拍《斷背山》時, 書包已經起了鬚鬚,助理到唐人街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只十八美元。愈來愈難買,因為沒人要用了。問他為何不換別的,他說:「還是這種最好用啊。」

2005.10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Display posts from previous: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www.tonyleung.info Forum Index -> Tony Leung Articles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Page 1 of 1

 
Jump to:  
You cannot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